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语开示 >> 内容

当阳玉泉寺观音菩萨诞辰开示

作者:净慧老和尚 来源:《正觉》 时间:2008-12-21 16:59:52 点击:5809

玉泉寺从唐朝起就保存有吴道子画的观音像碑刻,一千多年来,一直代代相传,保存到现在,这是玉泉寺与观音法门因缘殊胜的文物见证。自此以后,历代高僧住持玉泉寺,都与观音法门、观音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直到宋代造的铁塔,还有非常美好的传说,说是观世音菩萨派遣五百罗汉搬运到这里来的。在去往珍珠泉的路上,有一个歪嘴土地庙,那里有一块碑,上面记载的就是这个故事,希望大家去看一看。这段历史无非就是讲观世音菩萨和玉泉山、玉泉寺非常有缘。玉泉寺有观音阁和大慈阁,里面都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圣像。在目前玉泉寺的佛教纪念日中,来的人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就是每年九月十九的观音法会。

以上这些古往今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观音法门和玉泉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和因缘。

观音菩萨的法门,从显教来说,《心经》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其核心内容;就密教而言,从最简单的“嗡嘛呢叭咪吽”,到复杂一点的《大悲咒》,都是观音法门的内容。所有学佛的人,都会念诵《心经》,都会持诵《大悲咒》,实际上我们都在修观音法门。

观音法门怎么修呢?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是一个观音法门。观——世——音,“观”者,首先是观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观好了才有本钱、有本领、有把握来观世间苦难的声音,才有能力救度世间的苦难。所以《心经》上讲要“观自在”。怎么样才能自在呢?要“行深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大智慧到彼岸”,有大智慧才能到彼岸,才能有度众生的能力;没有大智慧,没有到彼岸,要度众生只能说是学着去做,还不能真正做到究竟圆满。所以“观”字是观音法门的根本内容、根本方法。“观”,首先是观自心。不是用肉眼来观,而是用心眼来观。

这个“观”在菩萨来讲就是用“妙观察智”来观。佛教讲,每一个人有八识,在迷的阶段就是识,到了悟的阶段就转八识为四智。所谓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第六识转变的结果,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境界。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我们每一个人在迷的时候,就是八识。如果真正大彻大悟了,八识就变成四智。观世音菩萨的“观”,就是“妙观察智”的运用。观世音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使用的方便就是“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千眼体现的就是“妙观察智”,千手体现的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前五识转变的结果。千手表示大慈悲,千眼表示大智慧。成所作智——大慈悲;妙观察智——大智慧。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智慧——广;平等——大。怎么样才能大得了呢?平等才能广大,不平等就不能广大。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就是把千手千眼、大智慧大慈悲统一无碍,圆照十方,作到“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我们天天在念诵《心经》,要把念诵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落实在日常言行当中,才不会空过,才不会成为口头禅。我们每天念诵的经文都和观世音菩萨有关,禅宗的寺院早上一般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我们口里在念,心里要想,口诵心惟。然后要把这种精神牢牢地记在心上,在行为当中,按照菩萨的精神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确实不容易,要在改变中提高,没有改变就没有提高。

怎么改变呢?我们众生第一位考虑的总是“我”,一切都从“我”出发,没有想到还有“他人”。比如说,大家到寺院里来上殿、听经,首先考虑到的是“我”。“我”怎么样呢?“我”要找一个好位置。起了这个心,动了这个念,就要采取一些行动,把香袋放在一个蒲团上,把海青放在一个蒲团上,甚至早早地就来坐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我的,别人就不要动了。这就是说,我要听经,我要找个地方。要找个地方可以,但是早早地占个地方,这就不好了。为什么呢?这和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好事给别人、坏事留给自己的精神不符合。我们有些学习佛法的人,往往并不觉得这样的行为是缺点。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个缺点其实很严重。由此类推,拜佛要找个好地方,打坐要找个好地方,睡觉要找个好地方,吃饭要找个好地方,所有的好地方、好事情都要留给自己。那么下一句话就不好说了。不好的地方给谁呢?还有一些事情也非常好笑。比如说今天要到一个地方去,要坐汽车,汽车在路上耽误了,因为前面有车祸,往往这个时候就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幸灾乐祸的思想:“哎呀,观世音菩萨真是保佑我啊,我就没坐到那辆车上!”那么,坐那一辆车的人就该倒霉么?

学佛的人,心态应该不是这样的。学佛人的心态,应该是不回避这些困难,回避困难的思想其出发点就不是菩萨的精神。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没有回避困难的想法,不但是自己不要遇到困难,也要希望天下所有的人万事如意,一切吉祥。有这种心态,这才是菩萨的心态,才是修行人的心态。

我们学佛,佛的心态是什么?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学佛的人要不要学佛的心态呢?要!如果不学佛的心态,学佛就要打一个大问号了。所以,我们要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逐步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那些比较狭隘的想法,要时时刻刻想到众生。像《华严经·净行品》所说的那样:吃饭要“当愿众生……”,睡觉要“当愿众生……”,走路要“当愿众生……”,一天当中的每一件事都不要忘记众生。我们只有做到和众生的苦难联系在一起,和众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和众生的需求联系在一起,那才可以说是在学习佛法,是在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观世音菩萨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如果我们没有想到众生的苦难,我们就不可能去帮助众生解除苦难。帮助众生解除苦难要做许多实际的工作,不只是坐在这里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还要自己去学观世音菩萨、亲自动手去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才叫做修菩萨行、行菩萨道。所以我们今天纪念观世音菩萨,首先就要学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把观世音菩萨的精神贯穿到我们做人做事的具体行为当中去,这样学习佛法就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以上就是第一点的内容。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大名:
  • 内容:
  • Copyright @ 200-2008 邢台大开元寺 All Rights Resverved.

     冀ICP备0501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