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元寺

您现在的位置: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 新闻信息 >> 古刹纪事 >> 大开元寺 >> 正文
法音 ‖ 佛教的和谐精神 —— 慈悲喜舍
作者:净 慧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33 更新时间:2019-10-4 19:44:05

 

法音 ‖ 佛教的和谐精神 —— 慈悲喜舍

 

(原文20190930日首发于大开元寺微信公众号)

 



四无量心贴近社会道德要求

 

修四无量心的第三个意义是什么呢?就是促进社会和谐。因为我们个人的言行把它表现出来,都会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我们对社会要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呢?不管是从佛教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都要求每一个人对其他的人有积极的影响,有好的影响,这样才能够使人间逐步地变成净土,才能让社会变成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国家提倡要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要求,就是说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好的社会成员、好的国家公民。那么,我们修四无量心完全符合国家、社会、他人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所以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些内容都是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要求相贴近,是佛教教义中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相适应的积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应包容促佛教长盛不衰

 

佛教从产生到现在,虽然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时间、空间的转移变化,但佛教两千五百多年来还是长盛不衰,其原因之一,就是佛教具有不同时空的适应性,还具有不同文化的包容性,这两点非常重要。不能适应,就不能生存;不能包容,就不能发展。

佛教传到中国来,和印度的情况完全不同。佛教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民情,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既要调整自己,也要吸收本土的优秀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的教义。所以,从古至今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适应,大家不要误会,不要以为只有在今天这个时代条件下,佛教需要适应,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这既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更是一种内在的要求。

外在的要求是指国家社会对每一种文化、每一种信仰都有相应的要求,要求什么呢?要求就是要尊重管理和主张。内在的要求是什么呢?佛教要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生存发展,那就必须要适应当地的文化要求、民情要求、社会国家的要求。所以适应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说今天适应了,过去不需要适应;也不是说今天适应了,明天不需要适应,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所以在弘法过程中总在碰到新问题,总在出现新的境界、新的要求就要不断地去适应。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要做到三条,第一,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的教徒、守法的公民。这应该说非常合乎情理。第二,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我们做一个佛弟子,希望用我们的言行来影响周围的群众,使大家都能做到让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第三,要积极弘扬宗教教义中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困等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要求贴近的积极内容。

我觉得这三条讲得非常实在,非常到位,对我们每一个宗教徒,或者每一个佛教徒来讲,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通过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要求。当然,要做得非常到位不容易,比如说第三条,弘扬宗教教义中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困这些积极的内容,你要弘扬得好,不容易做到,不是一般地去弘扬,而是要积极地去弘扬。弘扬这些既对社会进步有利,更对宗教自身的生存发展有利,所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佛教教义中平等宽容、扶贫济困的积极精神。我们要积极弘扬这些崇高的道德理念,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这就是我们学习四无量心的现实意义。

 

(完)   

 

(注:本文选自《真际禅话》2005918日,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网站主办及版权所有 © 2008-2010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复制或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版权
联系电话:0319-3061228 E_Mail:xggdb@126.com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671号

    冀ICP备050103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