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元寺

您现在的位置: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 新闻信息 >> 古刹纪事 >> 大开元寺 >> 正文
禅的漫画故事 ‖ 萌萌的十八罗汉都认得你,你可认得他?
作者:桂圆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222 更新时间:2019-4-12 8:45:26

 

禅的漫画故事 ‖ 萌萌的十八罗汉都认得你,你可认得他?

 

(原文20190329日首发于大开元寺微信公众号)

 

憨态可掬,线条流畅的萌萌十八罗汉都认得你,但你可认得他?快,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佛教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十八罗汉的传说和故事吧。   

 

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前十六罗汉,皆如《法住记》所载,并无异说。后二位罗汉,则众说纷纭,并不一致。

 

⑦ 挖耳罗汉 -- 那迦犀那尊者

梵名 Nagasena,以论“耳根清淨”闻名,故称挖耳罗汉。又称那迦犀那尊者,闲逸自得,怡神通窍,横生妙趣,意味盎然。“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作“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之意,比喻法力强大,犹如龙的军队一般。这位罗汉住在古印度半度坡山上,他也曾是一位论师,且以论“耳根清淨”而闻名印度。所谓耳根,是由于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佛教中强调除不听各种淫邪声音以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因他论“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淨。

此罗汉所论“耳根清淨”,此处“清淨”并非“清静”。“清静”之意为:安静,不嘈杂;而“清淨”之意为:心境一如,不受外扰,在佛教中特指远离恶行与烦恼。“清静”的意境在“外”,所以是可以被刻意营造出来的;而“清淨”的境界在“内”,要靠实修才可证到。从古至今,贪图“清静”者多,实修“清淨”者少;常人醉心于“清静”的假象中“修行”,殊不知此“静”非彼“淨”。所以,与其终日躲在所谓的“庙堂”里不理世事的“图清静”,倒不如在繁杂的俗事中泰然处之的“修清淨”。

 


⑧ 看门罗汉 -- 注茶半托迦尊者

梵名 Cuda-panthaka,为人尽忠职守。又称注茶半托迦尊者,威武标杆,警觉凝视,禅杖在握,勇弑邪魔。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相传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门乞食,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不慎被他打烂,结果他要认错道歉。后来他回去乞问释迦牟尼时,佛祖说:“我赐给你一根锡杖,你以后去化缘,不用打门,用锡杖在人家门前摇动,有缘人自会开门,如不开门就是无缘之人,改到别家去好了。”原来这锡杖上有几个环,摇动时发出“锡锡”的声音,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施。

释迦牟尼将其智慧全部无私的用于利益众生的全巧方便之上。反观今日世界,从科技的发达程度不难看出,有聪明才智之人甚多,但此中乐于奉献之人又有几许。世人之小智小慧皆是为“名、闻、利、养”,修佛人之智慧却为利益他人。于现象层面可能无甚分别,但因各自起心动念有所不同,本质上早已有天壤之别,所造成的结果更不可同日而语。

 


⑨ 欢喜罗汉 -- 迦诺迦代蹉尊者

      梵名 Kanaka-bharadvaja,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又称迦诺迦伐蹉尊者,迦诺迦伐蹉尊者,是古印度着名的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思想学説的演说家和雄辩家。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是由听觉、视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之喜。又有人问何谓之“庆”,他说,不由耳、眼、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和辩论时,常带笑容,从容不迫,又因论“喜庆”而闻名遐迩,故称庆喜罗汉或欢喜罗汉。

真理法则本无可争辩。佛家所讲“辩才无碍”不是为和旁人一争高下,而是为利益他人的善巧方便而已。如来为度脱众生而倒驾慈航,不得已以众生之言语逻辑宣说本无可说之实相真理。因为要随时面对于不同烦恼状况的众生,并随顺其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无碍的“辨”与“论”的才能。所以此“辩才”不为自己了道,而是为度化众生所用。

 


⑩ 举钵罗汉 -- 诺迦跋哩陀尊者

梵名 Kanaka-vatsa,是一位托化缘的行者。又称迦诺迦跋离隋阁尊者,也称“诺迦跋哩陀”,原是一位化缘的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此尊者慈悲平等,借托钵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德,并为他们讲说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众生。

据《十大弟子传》中记载,弟子们随佛陀出家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托钵乞食。须菩提尊者因知穷苦人家生活本来就难以维持,不忍再为其增加负担,所以“乞富不乞贫”;相反,大迦叶尊者为使穷人也有种植福田的机会而“乞贫不乞富”。虽说两位尊者“乞贫”和“乞富”皆为利益众生,但佛陀的“乞食法”要求不择贫富、不分垢淨、严肃威仪、次第行乞。这也是在借乞食的行为而修平等之心。僧众乞食行为的目的,一者,在乞食过程中修习“不二”的平等观念;再者,僧侣们为借乞食的机缘广传解脱之道,助众生同登彼岸。

 


长眉罗汉 -- 阿氏多尊者

梵名 Ajita,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又称阿氏多尊者,慈祥老者,得道高僧,通察大千,心领神会。“阿氏多”是梵文“无比端正”的音译。这位罗汉的特徵是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待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转世为人。他出世后,有人对他的父亲说: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毛,你儿子有长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出家,后来终于修成罗汉果。

修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就,即便证悟有“顿”“渐”之分,其实也不过是依每个人的根器不同,在修行路上的“质变”和“量变”的现象体现,也都是多生累劫所积累的善缘因果。但无论如何,在每个人的生命中,能遇佛法而起信、起修已是莫大的善缘,若能累世持之、修之、证之,则实为不可数、不可称之大福报。

 


静坐罗汉 -- 诺距罗尊者

梵名 Nakula,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亦称“大力罗汉”。魏晋南北朝的梁武帝,据说是其化身受难。又称诺距罗尊者。

静坐罗汉清淨修心,神态自若,安详瑞庆,进彼极乐。诺距罗意为“大力士”,此尊者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名武士,力大无比,后来随释迦牟尼出家,修成正果。佛陀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武士时的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武士出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这并不是説一放下屠刀就马上成佛了,而是指开始悔过以往所犯下的恶业,发愿走上成佛的道路。佛门中“放下屠刀”,其实也并非专指真正用来杀人的刀,这里指的是“恶意、恶言、恶行”以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着”。“阿罗汉”本身就含有“杀贼”之意,这里所说的“杀贼”也并不是把哪一个盗贼给杀了,而是“杀尽烦恼之贼”的意思。

(中)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网站主办及版权所有 © 2008-2010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复制或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版权
联系电话:0319-3061228 E_Mail:xggdb@126.com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671号

    冀ICP备050103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