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元寺

您现在的位置: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 新闻信息 >> 古刹纪事 >> 大开元寺 >> 正文
法音 ‖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上)
作者:净 慧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99 更新时间:2018-12-10 21:39:11

 

法音 ‖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上)

 

(原文20181203日首发于大开元寺微信公众号)

 


悟入佛法的两种途径

 

昨天讲到开悟有解悟与证悟的区别。这既是教下的判摄,也是禅宗公认的入道途径。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叫做《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文章的中心思想讲的就是悟入佛法的两种途径,即所谓“理入”和“行入”。理入可理解为解悟,行入可理解为证悟。理入就是“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就是指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悟境,加深悟境的层次。行入包括四个方面,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这四行,既可作为悟后起修的实践方便,也可作为一般求悟佛法的入门路径。所以说,达摩大师开示的这四行非常重要,为我们定出了修行的范围和标准。

 

逢苦不忧 体冤进道

 

第一,报冤行。冤就是冤家债主的冤,不是怨恨的怨。我们在生活中、修行中会遇到种种的障缘和障碍,种种阻挠,时时刻刻都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遇到这些事情以后怎么办呢?是跟对方弄个水落石出、鱼死网破呢?还是包容忍让、以德报怨呢?

达摩大师说,我们“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并引经文说“逢苦不忧”。

一个修行者、求道者能够这样对待日常生活中和修行中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使“此心生时,与理相应”,就能够“体冤进道”。在这方面,我自己有切身的体会。我快六十岁了,在这六十年的经历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历次的政治运动我都赶上了,有人笑我是“老运动员”。

其实这是一种大环境,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共业所感”,在这个大环境里,在“恶业果熟”时,你想躲也躲不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采取“逢苦不忧”“体冤进道”的态度,对那些从语言上、行为上加害于我们的人,都要发起同情心、怜悯心,加强自我克制、自我修养,“以德报怨”化解烦恼和敌意。这样就能减少许多烦恼,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在佛教徒的心目中,当下的一切遭遇都不过是历劫业因种子的现行而已,事到临头,一切的怨尤都是多余的。

 

一苦一乐 皆从缘生

 

第二,随缘行。修行不能违背因缘条件。违背了因缘条件,修行会遇到种种障碍。所谓因缘,就是客观的规律性,它是不随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达摩大师说:“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报冤行”重点讲“逢苦不忧”,“随缘行”重点讲“喜风不动”。一苦一乐,皆从缘生。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说,苦是一种障道因缘,喜也是障道因缘。如果我们能掌握缘起性空的道理,凡事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就能将忧喜置之度外,洒脱自在地生活。

修“随缘行”要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落实在待人处事中,落实在遇缘应物中。我们的在家教友有机会来这里参加禅七,这也是一种缘,没有缘是来不了的。(待续)

 

      

   (柏林禅寺第一届禅七法会开示第六讲上)

 

(注:本文选自《柏林禅话》19921025日,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网站主办及版权所有 © 2008-2010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复制或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版权
联系电话:0319-3061228 E_Mail:xggdb@126.com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671号

    冀ICP备05010389号-1